晓莺说:线控制动变革风云
2025年,底盘领域最火的技术莫过于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MB (Electro - Mechanical Brake),接二连三传出新的产业动向。1月初采埃孚宣布获得某国际车企集团近500万辆整车配套的EMB订单;2月份国内陆续传出多家头部供应商EMB系统冬季测试取得佳绩;3月份长城汽车亮出了国内首张EMB产品功能安全ASIL-D级认证证书;4月上海车展中这个曾被视为“未来技术”的线控制动方案,已然成为各头部企业技术路演中的标配元素。
产业界的集体行动轨迹,充分说明EMB技术正式进入了量产前夜。
在这场重新定义制动边界的竞赛中,中国本土企业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突围态势,特别是在EMB赛道上,与博世、大陆集团、采埃孚等传统国际大厂展开量产竞速。
本期《晓莺说》,我们将穿透技术表象,从EMB的发展历程、市场分析、竞争态势、挑战与趋势等多个维度,深度剖析这场由电子机械制动引发的链式革命,将如何重构全球制动系统产业的权力版图。
从机械到线控,制动系统迈入“电控时代”
当驾驶员的右脚轻触刹车踏板,一场跨越三个世纪的制动技术革命正在车轮下悄然上演。从19世纪由马车改造而来的木质车身汽车,到如今正加速到来的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汽车,制动系统经历了从纯机械结构到全电子线控的跨越式发展。
回溯至1921年,当铁路液压制动技术首次复用到汽车领域,工程师们或许未曾想到,这个由铸铁管道与活塞构成的简单系统,会彻底改变汽车的制动逻辑。
1927年克莱斯勒推出的真空助力器,让制动系统摆脱了单纯依赖驾驶员体力的局限。这种机械液压混合架构,统治了汽车工业近半个世纪,直到电子技术的出现。
1978年,博世集团的工程师在德国施维伯丁格小镇的实验室里,用集成电路板改写了制动系统的命运。全球首个防抱死制动系统(ABS)的诞生,让轮速传感器、电子控制单元(ECU)和液压调节器组成的三位一体,首次实现了对制动过程的数字化干预。随后牵引力控制系统(Traction Control System,简称 TCS)、车身电子稳定系统(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,简称 ESP)等主动安全技术相继落地,传统液压制动系统逐步进化为集成ECU的电液制动系统 EHB(Electro-Hydraulic Brake System)。
真正颠覆性的变革发生在本世纪初。当线控制动系统斩断“踏板-主缸-液压管路-制动器”这条延续百年的机械传动链,制动操作首次实现了“所思即所动”的数字孪生。以EHB液压线控制动为例,踏板行程传感器精准捕捉踩踏动作,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送入ECU的“大脑”,在千分之一秒内完成制动力矩的精密计算,直接驱动电机建立液压压力。这种“数字传动”不仅实现了制动响应时间的大幅缩短,更通过电机反向扭矩回收制动能量,使制动系统从单纯的“减速装置”升级为“能量管家”。
时至今日,占据主流的EHB系统呈现One-Box与Two-Box方案的对垒。前者将电子助力器与ESP集成,如伯特利WCBS系统通过单电机双回路设计,在实现140ms响应时间的同时,将系统重量从传统方案的6.5公斤降至4.8公斤。Two-Box方案则保留了独立ESP单元,在极端工况下具有更强的安全冗余。
在这场技术竞赛中,市场给出了自己的选择。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乘用车线控制动装配率突破52%,其中集成式One-Box方案以64%的市占率形成压倒性优势,特斯拉、理想、问界等头部品牌的全系标配策略,更是加速了One-Box方案的技术普及。
当行业还在消化One-Box技术红利时,更激进的电子机械制动系统(EMB)已悄然叩响量产之门。
与EHB不同,EMB完全舍弃了液压管路,响应速度可进一步缩短至80-100ms,且无需制动液维护,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制动系统的渗漏、老化等问题,被视为L4/L5级自动驾驶的“必选项”,更是当前可被预见的制动系统终极解决方案。
单从刚刚结束不久的2025上海车展中不难看出,从以博世、采埃孚、大陆、舍弗勒等外资零部件巨头,到亚太股份、伯特利等本土制动系统头部玩家,再到利氪、格陆博、同驭、比博斯特、拿森等一众后起之秀均展示了其在EMB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,充分表明EMB量产时间表已经进入倒计时。
从追赶到并跑,中国线控制动企业加速突围
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的智能化变革浪潮,作为智能驾驶执行层核心的线控制动系统,已成为外资巨头与本土企业短兵相接的战略要地。
多年来,博世集团凭借“iBooster+ESP”黄金组合构建的技术壁垒,即便是在新玩家不断发力的2024年依然保持62.53%的市场占有率。大陆集团则以MKC1这款划时代的One-Box产品,用150ms的极速建压能力和4%的能效提升指标,在高端电动车市场树立起技术标杆。
国际零部件巨头的传统优势依然显著,但护城河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。
一是中国新能源车型研发迭代周期已压缩至12-18个月,绝对领先于跨国企业平均36个月的传统研发节奏。
二是本土供应链在成本控制与方案简化方面的大胆创新,正在改写既有的游戏规则。
如伯特利汽车安全系统凭借自主研发的One-Box集成方案实现逆袭,其产品将TCS、ESC、ABS等十大功能模块高度集成,体积较传统方案缩小40%,重量减轻25%。另一家代表企业弗迪动力,则依托比亚迪垂直整合优势打造的BSC系统更具标杆意义,在汉EV(配置|询价)车型上的成功应用不仅实现了15%的成本优势,更开创了电动真空泵与制动主缸等六大部件整合设计的先河。
由此,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,近年来国内供应商在线控制动TOP10榜单中已稳占六席,其中2025年第一季度中,合计市场份额达24.27%。
为此,博世不得不持续加大在华研发和生产投入,用以加速推进包括新一代智能集成制动系统 IPB2.0在内的多款自动驾驶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制造。
本土供应商的崛起,本质上是市场规律与政策导向的双重结果。
2023年四部委联合发布的《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通知》,首次明确L3/L4级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划分,为高阶智驾商业化扫除制度障碍。政策东风立即转化为市场动能,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乘用车线控制动渗透率较2023年提升13.36个百分点,其中L2+车型占比逼近30%,形成全球最活跃的智能驾驶应用场景。
在此背景下,同驭汽车、拿森科技、千顾科技、利氪科技等新兴势力通过定制化方案,在五菱缤果、零跑C11、银河星愿、深蓝S07(配置|询价)等20万元以下的国产品牌车型中实现规模化装车,形成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渗透路径。
主机厂则通过内部体系孵化培育、自建子公司、投资合作等多种模式开启线控制动“自研+共研”模式,加强对关键系统的掌控度。如比亚迪借助弗迪动力实现BSC系统(One-Box)自研量产,2021年海豚(配置|询价)平台首发搭载后,2023年云辇技术发布更将车身控制推向全新维度,形成包含空气悬架、液压悬架、全主动悬架在内的技术矩阵。再如长城汽车通过旗下菲格科技(精工底盘全资子公司)布局EAD、EAI、EMB全技术路线,中国长安则以“辰致科技”品牌构建制动、转向、悬架全域智能底盘解决方案。
在这场没有终点的技术长跑中,中国汽车产业正在技术封锁与市场替代的夹缝中闯出一条创新之路。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认为,随着智能化加速渗透,国产厂商市场份额将实现突破,今年我国乘用车线控制动渗透率将增至65%,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60亿元。
仅以拿森科技为例,自2018年率先实现国内首个电控制动助力系统NBooster量产以来,现已与长安、吉利、广汽、北汽、长城等众多一线主机厂达成深度合作。截至2024年底,拿森科技线控制动Twobox产品累计出货量已超150万套;Onebox产品自2023年量产,目前单月供货量持续超3万套/月,预计今年年底单月供货量将超8万套/月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被视为制动技术终局的EMB领域,本土研发进度已与外资巨头并驾齐驱,这种“换道超车”的潜在可能,正成为改写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关键变量。
从研发到量产,EMB全球竞赛进入冲刺阶段
技术商用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往往依赖于标准与法规的完善。自去年下半年以来,全球两大汽车市场——欧盟与中国不约而同推进线控制动领域政策协同,为EMB大规模产业化按下加速键。
按照预期,欧盟ECE R13技术规范修订版预计于2025年下半年颁布,首次明确EMB系统的技术要求;中国GB 21670标准中涉及线控制动的部分已完成审批,并计划在2025年中期公布、2026年开始执行。
随着政策框架逐渐清晰,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已成为EMB技术的展示舞台。博世、采埃孚等跨国巨头与本土创新企业同台竞技,展出的EMB系统在低温适应性、冗余设计等关键指标上均取得突破性进展,这项技术已从概念验证迈向量产前夜。行业普遍将2026年视作EMB技术的量产元年,这个时间节点恰好与中欧多地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形成战略协同。
作为底盘XYZ三向融合的最后一块拼图,EMB系统正引发全球产业版图的重构。在技术路线趋于成熟的背景下,成本控制能力与量产交付效率成为新的竞争维度。
从供应商的产品和市场节奏来看,炯熠科技、谋行科技、辰致科技、坐标系、华申瑞利、京西集团、利氪科技等本土企业均已完成两轮EMB冬季测试,并将量产节点锁定在2025年底至2026年初的时间窗口。这些企业依托本土化研发体系,在成本控制、技术开发周期、服务,甚至是在芯片国产化、系统集成度等关键环节形成差异化竞争力。
以炯熠科技为例,其搭载国产芯片的EMB系统在海拉尔零下40℃环境中,成功通过冰雪路面对开制动、分离路面动态稳定等全场景考验,并已建成国内首条MGU电机装配专线及EMB总成柔性生产线,随时为EMB量产做好准备。
成立仅三年的谋行科技,“完成了A样、B样的所有软硬件测试,以及两轮高附测试及两轮冬季标定整车测试。”谋行科技首席科学家 Armin Leuschner透露,在遵循精益验证的理念下,同时在保证产品可靠性的前提下,谋行科技正在不断提升产品开发验证速度,计划在今年5月具备量产能力。
京西集团EMB全自动生产线也将于今年建成,并定于2026年正式量产,目前已与凯翼汽车、零跑汽车、悠跑科技等达成战略合作。
另一家国产供应商坐标系推出的全新纯机电制动系统SEMB,拥有四重冗余安全防护,杜绝液压泄漏风险,其车轮端响应时间较液压系统缩短30%,实测百公里紧急制动距离优化2.62米,该系统首搭车型东风星海V9将于2025年Q4量产下线。
国际零部件巨头的本土化战略也在加速演进。除拿下近500万辆汽车配套EMB订单的采埃孚外,大陆集团中国研发团队主导开发的EMB系统,在黑河冬季测试中展现出-40℃环境下的稳定性能,其中国区负责人张晓敏在上海车展期间接受采访时强调,大陆集团将中国定位为EMB技术的首发市场,本土研发团队不仅服务于中国客户,更将反向赋能全球项目。
另一方面,随着华为乾崑智能驾驶、小鹏XNGP、理想AD Max 3.0等系统陆续进入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商业化准备阶段,高阶自动驾驶对线控制动的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。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认为,每提升一个自动驾驶等级,对制动系统响应速度的要求就提高一个数量级。这种技术耦合效应,使得EMB不再只是制动系统的升级,而是重构智能汽车底层架构的核心要素。
当政策法规、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,无疑为EMB市场发展打了一针兴奋剂。
从过渡到融合,三重驱动力重塑制动系统
毫无疑问,取消液压管路带来的结构简化,让EMB不仅实现了毫秒级制动响应,更能与整车控制系统深度融合,为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提供精准执行保障。但硬币的另一面是,这种布置在轮毂中、制动器附近的机电一体化装置,对电子电气架构的抗干扰性、热管理系统的散热效率以及永磁体抗衰退性能提出了严苛要求,这恰恰构成了当前EMB规模化量产的技术壁垒。
与此同时,鉴于我国现行GB 21670-2008《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》对双回路安全冗余的强制规定,融合EHB与EMB的复合架构成为现实选择。典型方案采用前轴EHB+后轴EMB的“前湿后干”布局——前者提供应急制动能力,后者则发挥机械线控优势提升动态稳定性控制精度。
例如,大陆集团在本届上海车展上所发布的FBS系列方案中,FBS2便是采用前EHB后EMB架构,而FBS3则是完全摒弃液压系统的“全干式”解决方案;伯特利的WCBS+EHC方案则通过前轴保留液压单元,后轴线控化实现一定程度成本优化,精准匹配A0级电动车对轻量化与性价比的双重诉求。此外,利氪科技、千顾科技等国内领先的供应商,不仅完成了“前干后湿”方案的自主突破,更在硬件冗余设计、系统成本控制等方面建立起国际竞争力。
不过,这一方案在格陆博科技创始人&董事长刘兆勇博士看来并不长远,他认为“EMB前干后湿方案作为过渡技术,正逐渐被国内市场所淘汰,取而代之的是四轮EMB与底盘系统的快速融合。”未来底盘的发展趋势将是安全、舒适、智能与多功能一体化的深度融合,此过程将伴随更多算法的引入、功能的拓展以及各系统间的协同控制。早期智能汽车存在的转向不协调、刹车点头、悬架响应迟缓等问题,随着技术进步与软件算法的提升,正逐步得到解决。
更直白点说,下一代智能底盘将打破传统系统边界,通过“角模块”实现制动、驱动、转向的高度集成,从根本上解决早期智能汽车存在的操控迟滞、点头效应等痼疾。
这种集成化趋势已在全球头部供应商的技术路线图中初现端倪。大陆集团的Corner Module、舍弗勒的Space Drive 2.0,以及亚太股份的轮边驱动系统,都在尝试将制动单元与轮毂电机、主动悬架进行三维集成。这种模块化架构不仅能简化整车线束布局,更可依托独立控制的“智能车轮”实现扭矩矢量化分配,为高阶自动驾驶提供底层执行保障。
站在产业变革的临界点,线控制动技术的发展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迭代,演变为涉及整车安全、能源效率与用户体验的系统工程。混合制动方案的技术平衡、本土供应链的垂直突破、法规标准的动态适配,这三重力量的交织正在重塑产业竞争格局。未来,随着EMB技术的成熟与规模化落地,中国汽车产业或将完成从技术跟随到标准定义的历史性跨越,在全球智能底盘变革中书写新篇章。
(本文来自于盖世汽车Gasgoo)
上一篇 2025上海车展:宾利首款纯电动SUV将在两年内问世
下一篇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