辖区常住人口数量超118万人,2021年以来稳居厦门市第一,年轻人口占比达46%;全区GDP从383.37亿元跃升至993.48亿元,经济总量增长1.6倍……11月11日,厦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“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集美区专场。集美区委书记胡旭彬介绍了集美区贯彻实施“跨岛发展”战略实施进展、深化改革开放、民生福祉迈向更高水平等方面情况。
集美区发挥人文集美独特优势,抓产业促发展、抓改革扩开放、抓基础保民生、抓作风提效能,奋力跑好跨岛发展“接力赛”,努力交出更加精彩的高质量发展答卷。
全面发力、统筹兼顾,跨岛发展迈出更大步伐
近年来,集美区六大片区建设齐头并进,城市品质不断升级,集美新城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34平方公里,打造集美中央活力区(CAZ),获评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。
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,围绕全市“4+4+6”产业体系,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,加快推进新能源商用车、新型能源与系统、智能制造与机器人、产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应用及美食、美妆、美妙视听、美好设计、美满身心等“五创五美”产业。
突出基金赋能产业发展,集美区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超778亿元,居全国各区县第三、全省第一,杏林湾基金聚集区基金注册规模超2440亿元,今年以来新增430亿元。
软件园三期形成规模效应,累计注册企业数达1.6万家、注册资本1036.57亿元,入驻员工超7万人。人气商气持续集聚,2012年以来常住人口累计增长超48万人,新增各类商事主体23.19万户。
集美区坚持以高水平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,杏林湾、九天湖生态环境整治成效持续提升,杏林湾水利风景区获评省级水利风景区,后溪工业组团成功创建全省领先的三星级低碳工业园区。
先行先试、蹄疾步稳,改革开放迈进更深层次
集美区坚持创新驱动,累计培育国家级“专精特新”重点小巨人企业9家、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40家,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355家,分别占全市的29%、21.9%、21.2%。
目前,在集台企总数达1411家,新增2家上市台企,设立福建省首个区级台商增信基金,推出台胞专属金融服务“台e贷”“薪速汇”,打造闽台关系档案文献展、集美两岸融合展厅、台商之家等平台矩阵,设立2个国家级、8个省级交流基地和台青创基地。
此外,集美区推进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,打造产学研科创人才集聚高地,立足辖区高校密集优势,共建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、政产学研基地,先后建成校企研究生工作站32个,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86个,新增市“双百”人才落户数连续九年全市第一。
2024年,集美区举办全球嘉庚系学校联谊活动,设立诚毅发展基金,大力开展海外招商、校友招商,凝聚侨心侨智侨力。发挥国际合作中心、金砖创新园等平台作用,加大对外开放力度,打造深化国际合作的“试验田”和服务企业出海的“桥头堡”。
以人为本、实绩惠民,民生福祉迈向更高水平
近年来,集美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,城镇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27%和156%,累计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近15万人。
乡村振兴快速推进,打造4条乡村振兴动线、6条农村旅游路线,累计引客下乡超130万人次,探索村集体发展用地多元化开发建设模式,全区2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50万元。
教育发展提质扩优,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96所,新增建设学位9.05万个,高位嫁接福建教育学院、南京师范大学等优质教育资源。
医疗卫生普惠便捷,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、市口腔医院集美分院、市妇幼集美分院等落地运营,启动华西健康产业城建设,14家医疗机构获评省“老年友善医疗机构”。
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,建成“智慧集美”平台和区社会治理指挥中心,刑事警情持续下降,平安集美更加可触可及。(张琼 张启智)
下一篇 没有了